漫谈五声与养生
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,最早起源于周朝,《尚书·洪范》记述的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中谈到: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 中医宝典《黄帝内经》中对五行与人体的对应关系有着更详尽讲解。今天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由“五行”理论延伸出的“五声”理论及其保健作用。
这里说的五声,可不是“宫商角徴羽”, 那是五音。我们说的五声是“ 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”,中医理论认为,五声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为:肝,在声为呼;心,在声为笑;脾,在声为歌;肺,在声为哭;肾,在声为呻。运用五声的辅助保健,能强健五脏,对养生非常有益。
一、肝声呼
肝藏血,主疏泄。肝血旺盛,呼唤有力,过盛则表现面色苍(青),易怒,吼声震天。若处逆境,不善排解,久郁气滞,化热伤阴,肝阳上亢,头晕耳鸣,暴躁易怒,“肝呼而急”,甚则狂呼,肝声失正,知病在肝。
故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,常常容易发怒,大呼小叫;肝气郁滞的人,常会长吁短叹。这其实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功能,通过向外发声来减少肝气郁滞。因此,肝火旺的朋友可多发“嘘” 字音,有助于调节情绪,保持内心的平和,以免怒气伤肝。菊花,绿豆,青萝卜等食物可以疏肝郁、防气结。
二、心声笑。
心主血脉,主藏神,血脉充盈,神智清醒,精神充沛,面色红润,心情舒畅,言欢喜笑。或逢喜事,欢喜颜开,心声正。如志愿高大,所欲未遂,心情不畅,久郁痰生,甚则化火,痰火扰心,喜笑不休,“心笑而雄”,心声失正,知病在心。
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,增进健康,但笑得过多、过旧,则会耗伤心气。如果大笑后觉得心慌,气不够用,多为心气虚,要注意保养心气。养心的关键是学会慢生活,放慢节奏。平时常发“呵” 字音,可以补心气,对治疗心悸、失眠、健忘也有好处。情绪波动、心神不宁可以吃些苦菜,苦瓜,苦味的食物有收敛作用,能阻止心气太过涣散,保护心脏。
三、脾声歌。
脾为声之本,脾胃健运,中气充足,唱歌吹笛,声音响亮,脾声正。久思伤脾,中气不足,无力歌唱。或久病脾虚,中气下陷,体倦神疲,面色萎黄,肌肉削瘦,气短无力,语声断续,散漫颤动,其象如歌,“脾歌以漫”,脾声失正,知病在脾。
若人体脾的正气特别强,说话声音就会非常洪亮,唱起歌来也嘹亮,底气足;脾气虚时,说话声音低微,唱起歌来也没底气。不过,唱歌多了也会耗伤脾气,因此,喜欢唱歌的人要多吃山药、大枣、蜂蜜等五行属土的食物。平时常读“哹“字音,可以滋养脾气,对预防脾虚腹胀、脾胃不和、食欲不振都有好处。
四、肺声哭。
肺为声之门,司呼吸,主宣降。遭灾遇难,悲伤哭泣,人之常情。若过于哀痛,疾哭不休,“肺哭促声”,耗伤肺气,致使声音嘶哑,外邪犯肺,宣降失职,咳喘,声重浊,其状似哭,肺声失正,知病在肺。
人体肺气强盛时,哭的声音非常洪亮,若肺气虚,哭声会很低微,只能呜咽。悲伤时,哭泣流泪是一种正常宣泄,对健康有利,但如果经常哭,就会损伤肺气,肺主皮毛,肺虚了皮肤也会不好。因此,养肺重在保持情绪开朗。平时常读“咝”字音,有助于治疗发热咳嗽、呼吸急促、气短等症。百合,银耳和莲藕都对补肺气有很好的作用。
五、肾声呻。
肾为声之根,肾主骨,藏精生髓。突然跌扑损伤,或骨折脱臼,痛苦呻吟,声大有力,肾声正。若因久病,精气衰败,形体衰瘦,面色晦暗,行动困难,或痿症偏废,“肾呻低微”,肾声失正,知病在肾。
常说无病不呻吟,呻吟是人体在调元气,而元气藏于肾。若平时无病也总是哼哼唧唧地呻吟,就说明肾可能有问题。平时多念“吼” 字音,可缓解腰腿无力、潮热盗汗、头晕耳鸣等